文章      动态     相关文章     最新文章     手机版动态     相关动态     |   首页|会员中心|保存桌面|手机浏览

knnd9

http://knnd9.kub2b.com/

相关列表
文章列表
  • 暂无文章
推荐文章
天全地名故事录:二郎山下 水润天全
发布时间:2025-08-05        浏览次数:0        返回列表

天全县地处四川盆地西缘、雅安市西北部,二郎山东麓、青衣江上游,是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,古有“西南锁钥,南诏咽喉”之称,从古至今为四川西南有名的民族走廊、生态走廊。巍巍二郎山,悠悠青江水。山,成就了城之雄伟;水,滋润了城之温婉。二郎山下,水润天全,一座历史悠久、山川秀美、人文荟萃之城。

图片

朝阳下的天全县

        

“天全”之名始于元代。至元二年(1265),设置碉门黎雅等处安抚司,后改六番招讨司,司治设碉门,又分置天全招讨司,司治设始阳。天全地名从何而来,按史书记载和民间流传有多种说法。根据新编《天全县志》认定,以《灵和乘略》和《天全州志》所载:“境内有天全山,且自来多雨,在古大小漏天之间,而飞仙关入口处,旧名‘漏阁’,古称‘漏天’,俗称‘天漏’,易漏为全,故名天全”最为确切。

图片

天全县


          天全之美——“全”在历史悠久      


天全古为斯榆地,亦称徙(sī)都,早在新石器时代即为人类聚居之处。古氐羌民族——徙族人在此聚居、劳作,繁衍生息。据《史记·司马相如列传》记载,西汉元鼎六年(公元前111年)司马相如受命略定西南,斯榆之君请为内臣,以故徙都(今始阳镇)置徙县,为天全建县之始。西晋仍承汉制,改徙县为徙阳县,治地同前,南齐徙阳县改称枞阳县,西魏废帝二年(公元553年)改枞阳县为始阳县,取“阳从兹始”之义。       


唐武德元年(公元618年),唐王朝对蜀地行政区划调整,置杨启县(今天全县)。唐天宝元年(公元742年),在故始阳县置始阳、灵关、安国、和川等四大兵镇,唐代中叶以后,始为土司统治(高、杨二土司)。后蜀设碉门、黎、雅、长河西、鱼通、宁远六军民安抚司,高氏建土署于始阳,杨氏建土署于碉门(今城厢镇)。宋沿后蜀旧例。元至元二年(公元1265年),设碉门、黎、雅等处安抚司,后改置六番招讨司,司治设碉门,又分置天全招讨司,司治设始阳。

图片

天全州志


明代洪武六年(公元1373年),改天全招讨司为天全六番招讨司,司治设始阳,直隶四川布政司。洪武二十一年(公元1388年),改隶四川都司,同时改六番招讨司为天全六番招讨副司,治所设今城厢镇。清雍正七年(公元1729年)改土归流,置天全州,州治在今城厢镇,隶雅州府,并于今始阳置分州,道光时裁撤。民国二年(公元1913年),废府、州、厅,改天全州为天全县,治地今城厢镇,属建昌道。民国二十四年(1935年)属四川省第十七行政区督察区。民国二十八年(1939年)属西康省第二行政督察区。1950年属西康省雅安专区。1955年隶属四川省雅安专区。1968年属四川省雅安地区。2000年属四川省雅安市至今。

图片

天全州全图


天全之美——“全”在山川秀美


天全县地势东南低西北高,地貌呈深中切割、梯度递增。特殊的地貌、丰富的雨量、适宜的温度共同造就了天全秀美山川,集雄、奇、险、幽于一身。春观高山杜鹃风情万种,夏入青山碧水斗水嬉戏,秋赏万山红叶色彩斑斓,冬到高山草甸滑雪观光。1940年,著名美术大师张大千先生西康之行,被二郎山的风貌神韵所感染,作国画《二郎山》,苍翠险峻跃然纸上,并题诗作书道“横经二郎山,高与碧天齐,虎豹窥闾阖,猿猱让路蹊”。


天全县喇叭河景区紧邻二郎山,距成都约200公里,是以高山峡谷、原始森林、溪流瀑布为主体的自然生态景区。景区海拔1800—3500米,森林覆盖率达90%以上,拥有珙桐、红豆杉等珍稀植物及大熊猫、金丝猴等野生动物。核心景点有贝母山岩壁、大峡一线天、喇叭河跌水群等。四季景色各异:春赏杜鹃、夏避酷暑、秋观红叶、冬玩冰雪。作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和省级自然保护区,喇叭河以“天然氧吧”著称,是徒步探险、生态观光和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。

图片

喇叭河景区


天全之美——“全”在文化富集


天全县文化起源于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,有出土的石器可以佐证。天全处在汉藏交流的大道上,千百年来形成了丰富的历史文化。


土司文化延续千年,天全土司统治始于唐代,长达七百多年,“改土归流”后三百年来,土司统治期间形成的文化仍然深刻影响着天全的历史和传统。老场杨家祠堂,破磷石头寨、梅子坡土司宴等均是土司文化传承的有力见证。

图片

杨家祠堂


茶马文化源远流长,自明洪武十九年朝廷在碉门(今天全禁门关)设茶马司以来,茶马文化从此与天全结缘,并与其他文化融合发展。天全县境内茶马古道全长约108公里,穿行于崇山峻岭与深谷绝壑中,其艰难险阻,远非当代人所能想象。古道背夫为了生计,常常负重行走于悬崖绝壁,留下了许多凄美的故事。始阳“边茶官库”、禁门关关隘、甘溪坡茶马古道驿站被称为天全三大“古道”遗址。

图片
图片

茶马古道遗址


佛教文化颇具特色,天全县是入藏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,与藏区经济文化交流活动频繁,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在天全得到融合和发展,慈朗寺、红灵山寺等都是汉藏佛教文化交融的代表。

图片

慈朗寺


红色文化点多面广,天全是革命老区县,红色文化底蕴十分丰厚。红军长征期间,红一、四方面军先后在天全驻留了120余天,毛泽东、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天全战斗和生活,留下了红军总部、红军总医院、红军大学等许多革命遗址、遗迹和珍贵的遗物以及红色故事,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、事迹和精神内涵,成为打造天全红色文化旅游独特的优势资源。 

图片
图片

红军村


天全之美——“全”在非遗传承


天全县千百年来积淀的非遗文化代代相传,至今仍焕发活力。从诙谐生动的牛儿灯表演,到悠扬婉转的川西山歌,或是名满四川的中医骨伤医药技术和文化,这些文化瑰宝通过师徒传承、节庆展演等方式延续至今。天全人用坚守与创新,让千年文脉生生不息。


非遗牛儿灯,天全牛儿灯被列入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。牛儿灯表演形式优美活泼,既保持着灯彩表演的艺术形态,又富有浓厚的乡土气和人情味,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,所以世代相传,经久不衰。 


陈氏中医骨科理法方药体系。四川省本土萌发成派的“医武结合”中医骨伤医药技术和文化,属于传统医药类型的非遗代表性项目,已入选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。主要运用于医院临床诊疗骨折、筋伤、化脓开放性骨折,慢性骨病等患者;典型诊疗方式有陈氏骨科手法复位术及小夹板固定术、点穴按摩术、陈氏骨科伤药外敷内服、陈氏骨科康复锻炼等。

图片

陈氏中医骨伤医药技术


闲趣唱山歌。天全山歌是农民在农业生产劳动中以歌为趣、消困解乏、交流感情,甚至相互戏骂的一种文化形式。它用本地特有的民歌曲谱,任意填词,再用粗犷、原始的嗓门唱出来。古往今来,天全山歌代代相传。在集体劳动的年代,田间地头,农民劳动之余休息时,一时兴起互相对唱,这边山头唱,那边山头应唱,酷似一场场对歌赛。


天全之美——“全”在人文荟萃


天全县自古人文鼎盛,千百年来吸引无数历史名人驻足流连,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留下了璀璨的文化印记。早在汉代,辞赋大家司马相如奉旨经略西南夷道,被这里的奇山异水所震撼,或许正是这天全的灵山秀水,孕育了他“赋家之心,苞括宇宙”的恢宏气度。


宋代苏轼、苏辙父子曾到天全游玩,苏氏父子与时任天全土司相谈甚欢。父子二人返回眉州后,天全土司特在此山建景苏亭,以纪念苏氏父子天全之行。天全州牧高文林有《景苏亭》一诗。诗云:“百代光阴一掷梭,景苏亭枕古梅坡。当时为仰名贤立,此日还邀夙驾过。父子休声驰海岳,北史间气萃岷峨。眼前物物皆成画,不见先生怅望多”。


清代江南士子张韬通过其游记,写下《天全六番稿》等传世诗篇,其中“怀葛楼空荒草满,景苏亭圮落花深”“八百茶人输上贡,一千土军守雄关”的诗句就传至今,记叙了天全沿革,土司辖境,山川要塞。


这些灿若星辰的历史人物在天全留下的足迹,与当地独特的土司文化、古道文化、藏羌文化相互交融,共同铸就了天全厚重而多元的人文底蕴,让这片土地始终闪耀着不朽的文化光芒。


天全之美——“全”在资源禀赋


天全县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,大力发展特色产业,走出一条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山区县高质量发展的全新之路。

图片

茶园


特色农业产业突破发展。凭借优质的冷水资源,成功培育省五星级水产园区,鱼子酱年产突破50吨,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4%,带动全县冷水鱼养殖水面超过1000余亩。依托气候适宜的中高山区,大力发展高山有机茶、中药材等特色农业。全县茶叶基地面积近10万亩。依靠50万亩二郎山竹海,大力发展竹笋加工、竹制品产业,培育汇美农业等竹笋产品加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。天全鱼子酱以其卓越品质走向世界餐桌,天全高山有机茶在云雾滋养中飘香四海,天全鲜嫩竹笋从绿水青山间走进千家万户——三大特色品牌如三颗璀璨明珠,正通过产业化发展、品牌化运营的致富快车,将大自然的馈赠转化为农民手中实实在在的“金钥匙”。

图片
图片

天全鱼子酱


文旅融合产业异军突起。天全县充分发挥二郎山、喇叭河等自然资源优势,挖掘茶马古道文化、土司文化等历史资源,推出“此生必驾”“翠山碧水”“感受乡土”三条黄金旅游路线,打造了集生态观光、冰雪运动、康养度假为一体的旅游体系。创新推出“鱼子酱+”文旅模式,建设鱼子酱特色小镇,开发鱼子酱品鉴体验项目,实现了特色产业与旅游的深度融合,进一步丰富了文旅业态。